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刚刚在电视里又看了一遍著名豫剧戏曲片《七品芝麻官》,这是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戏曲电影,并于1981年获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这是一个中国传统的有关清官不畏权势、伸张正义的故事。因为有力配合当时所谓“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政治形势,和那句脍炙人口的“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台词,所以受到从官方到民间的一致好评。而现在看来,这些故事却都很荒诞,甚至是对所谓伸张正义的误解和误导,但它们却真实反映了中国民间对此的扭曲心理。

此类故事广泛存在于评书、戏曲、小说等传统民间文学当中,像包公系列、《四进士》、《海瑞罢官》、《徐九经升官记》、《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三姐告状》等等。虽然情节各异,但矛盾的解决方式和结局却大致雷同。尤其是喜剧,基本都是一个路数。故事开始,先是一些权贵仗势欺人,制造一起冤假错案,受害者告状无门、冤沉海底,接着一位刚正不阿的清官出场,为受害者平反昭雪、伸张正义而与权贵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然而认真探究这些清官的最后制胜的法宝却无非两条:一是依靠比这些权贵更有权势者的支持,二是这些权贵在政治博弈中失势,成了阶下囚。包公敢轧驸马爷是因为有给皇上找到妈的功劳,受到太后的殊遇。宋士杰告倒封疆大吏,是因为有巡按大人毛朋。七品芝麻官胆敢冒犯严嵩,是因为有定国公与之抗衡。而杨乃武之所以如此诡异地平反昭雪,是因为西太后早就忌惮湘军的势力,借口消灭这一股政治势力。

所以,照此逻辑,似乎伸张正义必须要有上述两条之一作为必要条件才能实现。这不得不令我们对“正义战胜邪恶”的理念感到泄气、甚至动摇。因为这两条恐怕都是可欲而不可求的,没有赶上这两条的冤案就永远成了冤案。而从方式方法上,这种战胜邪恶的方式似乎也没有创新,而是以邪恶代替邪恶而已。也许真理从来没有战胜过邪恶,而是邪恶被更邪恶代替?这是否符合列宁同志说的:以战争制止战争? 

话题:



0

推荐

陈飞

陈飞

49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文化学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