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去年是农历甲午年,今年是农历的乙未年。按照中国传统的甲子纪年,是60年一循环。而两个甲子(即120年)之前的甲午年(1894年)和乙未年(1895年)正值清末的多事之秋:甲午战败、广州起义、《马关条约》、公车上书,闹得四海纷攘,并导致了之后更加动荡的一年——农历戊戌年(1898年)。从康梁变法、光绪新政到戊戌政变、六君子被戮、慈禧归政,当年政局可谓波诡云谲、一日千里。而多事之秋却正是媒体的收获之年,报道时事、新闻的媒体往往因此会脱颖而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彼时媒体并不发达,据统计,全国仅有报刊30余家,这些时事、新闻又是如何传播的呢?

近日翻阅清人笔记,偶然发现时人的一副对联颇有趣味,全联仅30字,却报道了当年的四件时事。联语如下:

德亲王至,恭亲王薨,对活鬼当思死鬼;  
   
夏同来,翁同去,愿贵人勿效常人。 

上联讲的是当时领衔军机大臣恭亲王奕病逝,正逢德意志亲王访华。中国民间一直谑称外国人为鬼子,便有了“对活鬼当思死鬼”。下联说当时支持光绪帝变法的帝师、协办大学士翁同龢在慈禧太后归政后,被开缺回籍,无巧不成书的是当年御笔钦点的科举殿试一甲一名状元却是一位同名异姓的夏同龢。夏同龢乃贵州人氏,翁同龢祖籍江苏常熟,所以说“愿贵人勿效常人”,而这句又一语双关,别有深意

这副对联言简意赅,构思巧妙,对仗工稳,且饶具风趣,妙语解颐。不仅准确报道了时事,还通过时事之间的强烈反差和联系,给人以深刻印象。这种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也许更符合当今大数据和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

话题:



0

推荐

陈飞

陈飞

49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文化学者

文章